小宝的父亲正在整理小宝的遗物
生前,小宝在爷爷房间的火炉旁写下了这份遗书
立春后天气依然阴冷,在云南省镇雄县盐溪村沙塘组,年味儿还没散去,公路附近却添了一座新坟。这座砖砌的坟墓看起来很简陋,没有墓碑,坟边七零八落地摆着花圈。
墓主人是17岁的小宝(化名),他生前是一名留守少年。除夕夜里,小宝选择喝农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。他留下了一份遗书,把自杀的原因归咎于父亲——“我还很年轻,不是那么想死,但我受不了气……”“爸爸,我死了,你就高兴了……我的死是你造成的,与其他人无关。”
这个17岁的少年有怎样的悲伤?近日,中国青年报·中青在线记者来到小宝成长的乡村,调查这位少年的自杀之谜。
沿着崎岖的山路,走过泥泞的菜地,中国青年报·中青在线记者来到了小宝家。这个家有3间破旧的瓦房,瓦房的一部分外墙已经塌了。屋里没有像样的电器,家庭条件在村里属于下等。
记者进屋时,小宝的爷爷奶奶正坐在炉边烤火。
“他老妈带到1岁,娃娃就留下给我们带。”小宝的爷爷吸了一口烟说。说到小宝的事情,奶奶忍不住拿起围裙擦了擦眼角的泪水。
小宝的父母平日在昆明打工,父亲一年回来一次,母亲和其他3个孩子通常不回来。他虽然贪玩,但是帮爷爷奶奶干农活时从不惜力,打猪草、收玉米、扛东西……两位老人怎么也没想到,懂事的孙子竟然想不开,喝农药走了。
据两位老人回忆,大年三十晚上,小宝吃完简单的年夜饭后,就回到了房间。
小宝的房间里,房梁上布满蜘蛛网,地面坑坑洼洼,还是20年前用三合土整的地——这是他父亲结婚时的房间。两个木箱,一张桌子,一张床,就是他房间里的全部家具。
凌晨1点多,奶奶听到小宝屋内有呕吐的声音。她刚推开门,就闻到一股刺鼻的农药味儿,只见小宝躺在床上痛苦地挣扎。旁边有两个敌敌畏的瓶子,其中一个只剩一半——小宝喝了一斤半的农药。
爷爷奶奶哭着喊着,却拉不动小宝,他们给村里的医生打电话,对方说:“娃儿没有挽回的余地了。”
有村民看到,小宝生前曾下山到盐溪村的街上买了农药,还买了两个平时不舍得买的鸡腿。
“我死了……为家庭减轻负担”
在小宝的遗书中,有这样一段话:“我的死与我的家人有着很大的关系,原因是我爸爸他总是给我压力,给我难过,我死了是对我自己的一个解脱,从而为家庭减轻负担,为他们省下一笔钱,同时我将不再受我爸爸的气。”
小宝的父亲付老三(化名)说,这封遗书的确是小宝写的。付老三告诉记者,他常年在外打工,与小宝聚少离多,即便父子俩见面时,小宝在他面前也很沉默。
付老三回忆称,有一年春节,小宝和他闹了不愉快,小宝对他说:“谁叫你生我的?”付老三非常恼火,当即让小宝跪下认错。他认为,在农村,孩子不应该这样和父亲讲话。
“我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带小宝在身边,可是在外面也进不了公家学校,一年一个小孩要3000块钱学费。”付老三感叹。
记者了解到,小宝每周的生活费只有30元。虽然学校免费提供一日三餐,但这些钱对他来说仍然不够,从盐源中学到家有30多里的山路,摩托车要走1个多小时,搭车就需要30元。周末放学时,小宝要走3个小时山路回家。
小宝半个学期就能穿烂两双鞋,他知道家里条件不好,就把穿烂的鞋子洗干净、再拿回买鞋的商店,告诉店家鞋的质量不好,要求换货。小宝曾用这样的方式换回两双新鞋。
有媒体报道,小宝这3年详细记录着每一笔跟同学借的钱,多则20元,少则两元。
付老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。他在昆明的工地上搭架子,干一天收入两三百元,但不是每天都有活干,一年收入也就3万多元。小宝的母亲在工地做小工,一年收入1万多元。这些钱不仅要供小宝,还要供另外3个孩子在昆明上民办学校。去年,小女儿因患阑尾炎住院,因为医药费他甚至想过自杀。因为超生,他还欠1.4万多元的社会抚养费,为此平时都不敢回老家,只有过年时才回来待几天。
在小宝的房间里,付老三给记者看了小宝生前的“百宝箱”,里面有古代铜钱和一些纸币。小宝曾帮别人干活,想方设法要到这些东西。小宝告诉过爷爷,他的手机就是用铜钱换来的。
不止一次有过自杀想法
小宝以前就有过自杀的想法。小宝的奶奶告诉中国青年报·中青在线记者,去年农历四月的一个周末,她叫小宝起床吃早饭时在床头摸到了一瓶农药,吓得赶紧扔了,爷爷为此给小宝做了好几天思想工作。
从留守儿童到留守少年,小宝有很多困惑:在学校有人向他收保护费,他不知该怎么办;曾有同学想来他家玩,但因为家里条件太差而作罢。
2012年云南网曾报道,有153万人口的镇雄县,是昭通市11个县区中劳务输出最多、留守儿童最多的县,这里有近10万名留守儿童,整个昭通市则有近50万名留守儿童。记者从盐溪村沙塘组组长处了解到,沙塘组的80多户人家中,就有10多名留守儿童。
小宝走了,家人为他买来一具小棺材。有村民看到,入殓的时候,棺材怎么都装不下小宝的遗体:头放正了,腿只能屈着;腿放直了,头只能歪着。最终,小宝歪着头蜷在棺材中下葬。